
大家还记得2018年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吗?
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
“四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人也拖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这不仅是电影台词,更是许多癌症家庭的血泪写照,面对天价抗癌药,痛苦、挣扎、无奈。
癌症是最高发的重疾,一旦家里有人确诊,抗癌药持续不断的开销,就相当于家庭财务中多了一个堵不住的漏洞。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抗癌药。
主要内容如下:
在抗癌药没进医保的年代,药价简直能把一个普通家庭压垮。
就说肝癌靶向药“索拉非尼”,一盒2.5万,一个月得花5万,还得天天吃不能断,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在那时候得了癌症,大部分患者基本只能保守治疗。
为啥药价这么贵?
一方面是进口药靠专利垄断市场,国产替代少;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抗癌药没进医保,全得自己扛,普通人根本吃不起。
直到2018年,才开始出现转机。
这一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医保谈判开始,国家集中采购药品。
抗癌药陆续纳入医保,2018年就新增了17种,药价也大幅降低。
.png)
(来源:央视网)
比如治疗白血病的“神药”格列卫,价格从每盒2.35万降到7182元,降幅69%。
之后每年都有抗癌药进医保,无数癌症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癌症论坛有过一份调查,504个癌症患者中,有54.9%表示医院没有医保抗癌药,需要去外面买。
明明纳入医保了,为什么在医院买不到呢?根本原因是医院对医保费用支出,有严格的管控。
医院每年都有一定的医保报销额度,要是超了,可能得医生买单。
医院还有"药占比"考核,要是开了高价药,医生或院长可能被约谈。
除此之外,报销非常麻烦,不同地区规则不一样,有的患者就算买到药,报销时也处处碰壁。
2019年有位读者给我们留言,她的抗癌药本地医院没有,只能到省城药店买。想报销,得找医院科室主任、院长签字,再去医保局备案,最后还要找医保局主任签字…
种种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困境——就算抗癌药进医保,最终还是用不上。
那商业保险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说实话,早些年还真不行。
2018年前,很多百万医疗险都不保外购药。
直到2018年后,尊享e生旗舰版、好医保长期医疗等产品,才陆续有抗癌外购药保障。
这个时期,想要顺利用上抗癌药,还是有点困难,但有问题就会有出路。
2019年之后,算是抗癌药保障的黄金期,医保和商保都在发力。
一方面,医保谈判,年年上演“灵魂砍价”。原本每年费用几十万的PD-1抑制剂,直接被砍到最低只有1/10的价格。
有数据显示,2019-2021年,累计上百种天价抗癌药、罕见病药通过医保谈判,挤进国家医保目录。
为了避免抗癌药进医保后,在医院买不到,2021年,药品“双通道”政策也来了。
这个政策说白了就是:救命药医院没有?没事!拿着医生处方,去医保定点药房买,一样可以走医保报销。
比如得了肺癌,要用抗癌药“舒沃替尼片”,如果这个药在医院买不到,就可以到定点药店买,医保照样能报销。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医院买不了天价药的难题。
除了医保,商保在2020年左右,也迎来了飞速发展。
特药险:遍地开花,截至2020年底,特药险高达87款,特药数量从十几种扩到上百种。
惠民保:几乎都保抗癌药,保额上百万,能报几十种特药。
百万医疗险:抗癌外购药保障成标配,像尊享e生、好医保等主流产品,纷纷将外购药保障写进主险合同。
可以说,当时只要买了商业医疗险,基本上不用太担心用不起抗癌药。
但随着DRG的开展,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2024年,医保DRG改革在全国铺开。
DRG就是按病种打包付费,比如肺癌手术,医保只给医院支付固定额度,如果费用超了,医院自己贴,没超,多出来的部分就算医院的盈利。
.png)
想更详细了解DRG,可以看这篇文章。
DRG改革的目的,是想让医生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钱给病人看好病,实现医院、患者、医保基金三方共赢。
但每一项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有阵痛期,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都会面临不少问题。
比如大病患者,现在想用到进口抗癌药比较难,如果在医院买不到药,只能去院外买,经济负担加重了。
有不少读者反馈,医生很少会开进口药,基本都是很便宜的集采药,费用的确少了很多,但是药效比进口的会差一些。
我个人看来,目前医院集采药量占了大多数,在DRG改革下,医院想盈利,又要减少患者看病成本,医生会更倾向于开集采药来降低成本。
想用好的原研药、进口靶向药或免疫药物,就只能自己到医院外面自费购买,医保不报销。
我老家就有个亲戚,前年得了肝癌,一开始还能在医院买到进口的抗癌药,一年后就只能到院外自费买了。
更无奈的是,到药店买药,很多医生不愿意开具院外处方,即使有百万医疗险,也报不了。
这个困境,就没办法破解了吗?
就在今年7月1日,医保局正式官宣了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也就是大家说的“丙类药”。
这个目录内的药品,大多是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大、对患者帮助明显的高价药。
重点是,它不受DRG限制,大病患者在用药上有更多选择权。
之所以叫「商保创新药目录」,意思是如果先买了保险,用了目录内的药商保也能报。
而且有可能实现一站式协同结算,不用自己单独走报销。
我们之前也专门分析过,想详细了解的,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不过,这个目录的药品还没最终确定。
8月份,有121种创新药通过了初审,大多是肿瘤、罕见病药物,以及一些慢病等药物。
![]()

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消息,预计最终通过的药品可能有30多个,包括此前未进入医保的5款CAR-T药物,比如奕凯达。
说真的,这个政策对重症患者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甚至还可能会影响以后商业险的升级方向……
现在无论是百万医疗险、惠民保,还是中高端医疗险,都有自己的特药清单,不过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后面商保创新药目录确定后,保险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大概率会调整自己的特药清单。比如在创新药目录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扩展外购药保障。
未来不排除会出现其他产品。
另外,最近大家看到了一些进口药退出中国的消息,有人担心以后想用上好药更难了。
其实也不用太消极,退出的药品,有些是到了销售有效期,没有继续申请就被注销,不能继续卖了。
我觉得将来国产抗癌药肯定会更多,效果未必比进口的差。
我看了一些研报数据,2021-2024年,国产创新药年均获批数量达到了32个,有的药效果比进口的还要好,比如治疗白血病的“泽布替尼”。
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的交易占比,从2019年的0%提升至今年的42%,可以看出,国产创新药正在快速崛起,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强。
.png)
数据来源:Insight,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png)
将来我们在用药上面,选择会越来越多,国产抗癌药甚至可能会超越进口药。
从一盒抗癌药吃垮整个家,到抗癌药进医保,大家都吃得起,再到DRG改革,商保创新药目录实施……
可以看出,医疗改革的趋势很明显了,以后公立医院更偏向于普惠性质,医保只能保基础,想要有更好的医疗条件,用上更好的药,还要配置商保。
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医改的阵痛期,但至少不用再像《我不是药神》里那样,连药都吃不起,只能眼睁睁看着希望溜走。
咱们普通人对抗疾病的底气,会随着改革慢慢变足。
85512
84521
84054
83521
82145
81250
80125
79854
7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