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bob体育半岛入口 编辑部小北,今天和大家唠点心窝子的话,开诚布公讲一下,作为保险从业者,我配置了哪些保险。
数了数,我从事保险已经五年多了。
在这期间,逐渐配置了保障、储蓄险等多个保单,有些是为我自己买的,有些是为父母买的;后面成家以后,我也给我爱人买了。
我马上30岁了,这个年纪其实还算年轻,而所投保的保单,已经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同时,健康险的保费,每年也超过了2万以上了。
这个保单数量,在同龄人里肯定算多了。我用金事通查了下,自己投保过一些长险保单,列举出了部分,可见下图。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我买了哪些保险。以及以一个从业者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在这些保单中,一些配置思路和建议。
我是东北人,从大学以后,就来到南方发展。在外面久了,自然会对父母有一种愧疚之情。这种愧疚感,会在某些夜晚,以不同的方式刺痛着我。
所以那段时间我都会考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应该为这个家、为父母做些什么。
特别是,当自己从事保险以后,见过太多家庭,没有做好保障,而被迫去筹钱、卖房、借债;也同样,见证了有些人,未雨绸缪,提前配置了百万医疗险或重疾险,在意外或疾病来临时,获得了一笔关键的治疗费用。这笔钱不仅能转移经济损失,让他们安心治疗、选择更优的方案,也避免了许多人性中的艰难取舍,诸如“为治病致家庭返贫”的悲剧。
当我清楚保险的本质后,更加确信,要用这个工具,来规避这些潜在的、所忧虑的风险。由此,在2021年开始,就陆续为自己、以及父母,还有爱人配置保险。
我为父母配置保险的顺序,甚至优先于自己,因为他们的健康,是我在外打拼的最大底气。
给爸妈配置保险,最关键的是百万医疗与意外险。
1、给爸妈的百万医疗和意外险
三年前,我给爸妈买的都是当时最拔尖的20年期保证续保的百万医疗险。
在我看来,对于他们的50岁左右的年龄,20年保证续保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如今回头看,这绝对是我过去几年里,做得最正确、最幸运的一个决定。
就在为他们投保后不到两年,2023到2024年间,我爸被查出了糖尿病,我妈也确诊了高血压。
若买得不及时,就可能过不了优质百万医疗险的健康告知。
只能去选择那些不问健康状况、但稳定性和保障相对差一些的百万医疗或惠民保了。
每次身边有朋友纠结于要不要给父母买保险,我都会强烈建议,抓紧给父母买上,不要拖延。
除了百万医疗,我还为他们配置了意外险。
意外险一直是花小钱,办大事的代言。几百块钱,就能预防因意外磕碰或其他伤害,导致的治疗及伤残的费用。
当然,我只给他们配置了百万医疗和意外险,没有配置重疾险。
毕竟,他们这个年龄保费已接近倒挂,杠杆极低,还不如自己存钱来得划算。
但是,没有重疾险,意味着一旦他们罹患重病,我的看护压力和家庭的收入损失是无法得到补偿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
后续我也试图用储蓄险弥补这一缺失,文章第二部分会继续和大家分享这一部分。
当时解决完父母保障问题,我也开始着手自己的保障方案。
2、给自己和伴侣买的健康险
对比给爸妈买保险,我增添了重疾险和定寿这两个险种。以防真遇到重病或不幸噶了,能补充家庭收入损失。
百万医疗险这块,很遗憾,当时购买百万医疗时,保证20年续保的产品还相对有限,又因我早期的身体小问题,无法买到最拔尖的产品。
由此,在反复尝试和权衡后,我选择了一款同样能保证续保20年的产品,但保障相对差一些,可正常承保,不会除外疾病的产品。
后面,重疾险是我配置的重中之重。
当时正值3.5%的时代,重疾险的杠杆还相当不错。
我每年只拿出3千左右,就能配置上一个「25万保额+60岁前额外赔+癌症多次赔」的产品。
我当时最大的顾虑是担心癌症年轻化,尤其是在家庭支柱的时期。
一旦得了大病,那在60岁前能拿到50万左右的理赔款,可以支撑我们家3-5年的生活开支。
同时,我也瞄准了癌症多次赔,确保一旦得了最高发的癌症,能保证在未来几年内每年都能拿到一笔补贴。
至于意外险,我买了100万保额的。本身价格就不贵,一旦用上,也能解决问题。
还有定期寿险,其实是我觉得一直被低估的险种。
买定寿,是我意识到,这个不幸一旦发生,会给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伤痛和经济损失。
由此,我配置了80万保额,但还是觉得保额不太够用,最近也打算填补一下这个保额。
总结一下,我给自己配齐了百万医疗、意外、重疾和定寿(给爱人配置思路类似,就不展开讲了)。
这份方案是在2022年左右配置的,如今从业多年,我也有了新的反思:
1、重疾险保额可能不够了。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动,当初我只买了25万的基础保额,可能有点不够用了。
2、我一直在留意百万医疗险的变动,会发现我的健康情况,其实是可以换保障更好的百万医疗的。后续,我会结合新产品等待期,尽快更换。
具体保单诊断,需要因人而异,若你也遇到这方面的困扰,可以点击这里,让顾问老师协助你解决。
当健康险配置完善后,我也顺理成章接触到了储蓄险。
我所配置的储蓄险清单,可谓是包揽3.5%、3.0%和2.5%,下面和大家逐一分享下。
1、2023年,3.5%时代留下的遗憾。
我差不多是2021年进入到保险行业,当时可谓是3.5%增额终身寿的“黄金时代”。
说实话,作为从业者,我深知它的好:能锁定利率、以长期3.3%左右的复利稳定增值。
在当时那个大家还普遍相信“房价永远涨”的年代,这种确定性的优势并未被所有人重视。
由此,赶在3.5%结束前,我买了一份增额寿。但当时买的并不算多,只买了5万。
为什么只买这么少呢?
当时的我,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结婚,并且不确定是否要买房安家。
这意味着,我即将需要一笔巨大的、流动的资金,不敢把大部分的储蓄,投入到一个需要长期锁定的产品里。
这笔钱对我毫无负担,但也正因如此,它没能为我锁定更多的时代红利。
2、2024年初,3.0%时代的养老金
随之而来,在3.0%时代,我给妈妈买了一份养老保险,核心是为了给自己减轻一些负担。
我爸妈是90年代进城打工的个体户,一直没有社保。
直到我妈43岁左右,看到身边快退休的人都有养老金,才以灵活就业的身份给自己买了一份社保养老金。
但算下来,她退休后也就领1000多,根本不够花。
而且,我爸当时因看不上养老金的收益,导致他和退休金失之交臂。结果到现在,我爸也没有养老金,开始后悔了。
为了他们老年的生活,也为了自己安心,我还是想着给他们补充一些商业养老金。
这份养老金选择让我妈领,因为我爸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我妈通常是能把钱攒下的那一方。
当时买的是一款富德的养老年金,是市面上领取表现最拔尖的产品。
那款产品比较特殊,它同时满足了——领得多、终身有高现金价值、身故赔偿高这三个优点,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我选择年交3万,交10年。
算了下,我妈妈60岁开始,每月能多补充1700元左右的养老金,加上她的社保,足以覆盖她们在小城市体面的开销了。
3、2025年,2.5%时代的组合配置。
进入2.5%时代,因为总觉得前面买少了,我又配置了两份产品。
第一款是中英的一款分红险,趸交了9万。
选择的理由主要是以下三点:
1.我想要更高一些的收益,拉高预期。
2.我很看重中英这家保险公司,认为它能给到预期分红。
3.我认为未来很长时间利率都会维持在低水平,即便分红只拿保底部分,也比同期的存款有优势。
另一款,是临近停售前,我把三年前的存款,共15万,买了太保的增额寿。
毕竟,现在利率太低。这样,即便2.5%增额长期利率只有2.3%,也是更有优势。
如果过了8年左右的积累期,市场环境好,我就拿这笔钱去做些投资;如果利率依旧还是低,就让钱继续在里面累积增值。
并且,这笔钱,我也考虑,把它一笔备用金。
买的四份储蓄险,汇总如下:
第一份3.5%增额,没有明确目的,作为一笔长期增值的闲钱;
3.0%养老金,为父母养老准备的;
2.0%预定利率的分红险,用于规划中长期生活;
2.5%固定增额寿,将它当做应急备用金。
每一份都代表着我当时在储蓄配置时的考虑和抉择,现在再回顾,虽然感慨3.5%买少了,但并不怪当初的自己,并且我也及时在后续买了现在看都是高预定利率的产品。
未来若我觉得没有其他工具来解决当时的需求,我也大概率会配置2.0%的储蓄险。
梳理下来,我想分享几点核心体会:
第一、先保障,后理财。这是不可动摇的保险法则。
盲目追求高收益,对健康险却不闻不问,这就像盖房子,地基还没打牢,就急着去装修。
看似华丽,但不够坚固,抵不住风雨。
对于大部分人在配置保险时,一定要用四大险种,填补风险缺口,再去考虑赚取收益。
这个顺序,千万不能错。
第二、保险配置是动态调整的。
家庭收入、人生规划、市场环境都在变化,没有人能一步到位配好所有保险。
当过了3-5年后,就需要重新诊断一下,自己的健康险是否需要更新,重疾险是否需要加保;以及是否再额外增添储蓄险。
第三、无论是3.5%还是2.5%,以及现在的2.0%,一个阶段就要做一个阶段的事情。
哪怕错过了3.5%和3.0%的时代,现在配置2.5%、2.0%的产品,在未来回看,依然可能是正确的选择。
当利率继续走低时,你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而对比同期利率,我们买的储蓄险长期收益就是最高的。
并且,我也非常确信,后续我极大概率会去买2.0%储蓄险。
作为一个从业保险五年多的人,以上都是我有关保险配置的真切思考。
在提前为未来做好规划以后,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可以更大胆地去做投资、规划职业,去追求那些能带来高预期回报的事情,不再畏手畏脚。
而我也相信,利用好保险这个工具,可以解决我一些人生阶段的规划,让我更从容的生活。
我是bob体育半岛入口 编辑部小北,作为一个在大城市线奔波的独生子女,以上就是我给父母、给小家庭配置保险的思路。如果看完后觉得有所启发,欢迎点赞、支持下,感谢支持。
每个人预算和需求不同,如果有关险种配置,或者判断是否需要补充健康险或储蓄险,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卡片,让专业的规划老师帮你分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