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人生像四季,老了以后的日子,就好像进入了冬天。
如何度过这段漫长的寒冬?或许,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从我的外公、我的公公到我自己,三代人身处不同的“冬天”,也摸索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过冬方式。
对农村老人来说,能动的时候下田劳作,动不了以后靠儿子来养,女儿们补贴。
我外公就是如此,能动的时候靠卖菜为生,83岁那年他突然病倒卧床,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自给自足,变成了需要孩子们赡养、靠外婆照顾。
几个孩子们商量后决定:每人每月给100元,一共700元。这笔钱,如果两个老人,自己能种菜养鸡,基本够用,但以两位老人的现状来看,根本不太够。
让我心疼的还有外婆,已经是高龄的她,一身病痛,早就拄上了拐杖,她本就自顾不暇,现在还要全盘负责照顾卧床的外公。
这在乡下很常见,老人病倒后,孩子们负责出钱,而照料的担子一定会优先交给他的老伴。等他的老伴扛不住后,才会把照料的接力棒交给孩子。
我看着心疼,却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尽力给些钱、买点吃的用的。也很难埋怨舅舅姨妈们——他们也五六十岁了,有的还在打工奔波,有的要带孙辈,都想多攒点养老本,为儿女减负。
人在还未衰老时,真的很难理解其中的艰难。
我们的父母这辈人,二三十年前为了生计进城打工。他们是裹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代人,就像一块夹心饼干。
他们大多没有退休金,生活习惯向城市靠拢,思想却更偏向传统,会看淡自己的养老,而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我公公就是如此,他在我们需要时,选择来帮我们带孩子。但他却并不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因为在他们的村里,爷爷奶奶抚育孙辈,被当地人认为是理所当然。
甚至亲戚们会认为,老人能待在儿女身边带孩子,算是一种“享福”,因为这活比工地上和工厂里轻松太多了,他们也没有退休观念,只要能动,就得干活。
在我们给公公钱时,他却一再推辞,他们这一代人的想法很典型:先花自己积蓄,实在没有再向孩子开口。
但我们知道,公公的积蓄其实不多,年龄也大了,要是再看着存款一点一点耗尽,肯定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所以后来,我直接定期转账到他卡里,不给他推辞的机会。
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让他能领一些养老金?这样让他花起来没有负担,未来也会为我们减负。
在和先生商量后,我们决定给公公按最高档续交居民养老,这样他每月能领到六七百;不用他出日常的生活花销,并且会额外给他一笔钱,他可以自己存起来。
我身边也有很多人,都早早在为父母规划养老。
就比如我的同事小悠,她给妈妈补缴了高档位的居民养老,还交了一份保险,加在一起每月大约能领1300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看她的真实分享。
父母那辈人,来不及做的养老功课,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有时我会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我们要兼顾两代人的养老。
说起来,我们离父辈那个年纪,还有二十来年。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不确定,也更需要提前准备的养老之路。
我们这一代人多半不再指望儿女养老...况且,我也绝不愿意因为养老,给我的女儿增加负担。
我和先生对“将来能领多少养老金的”预期不同,还会因此发生一些争执。
我先生有企业年金,养老金交得高,他对未来的退休金非常乐观。
而我作为女性,在这个35岁就算大龄的职场上,总是没什么安全感。
我也不确定我的社保能交多长时间,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将来的退休金能领多少?什么时候能退休?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我现在的余钱确实不多,能做的养老规划也很有限。
2019年,我买了一个3%保证收益的万能账户,我有闲钱就放进去,打算将来老了可以拿出来用,遗憾的是它现在限制了追加的金额。
我会时不时去看看里面的收益,偶尔也会后悔,之前为啥不多放点进去。
当时买这份保单,其实是想着投进去比较灵活,以后老了也可以花,但几年下来,它并没有缓解我的养老焦虑。
我有时候还会担心:攒得多了,一旦急需用钱,我怕自己会忍不住取出来。
于是在前阵子,趁着产品下架潮,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商业年金险,每年交1万,一共交10年的养老金,55岁开始每年可以领6800元。
除了这6800元之外,我的社保要是每月能有3000退休金,那我比别的老太太,每年就能高出2个月退休金。
可能会有朋友认为我交得太少、领得也不多,其实大家所在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我也不可能为了考虑以后养老的事,而不顾及当下的压力。
我计划像蚂蚁搬家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慢慢准备,越早准备,老年时就会更轻松从容些。
二十几岁时,我总觉得五六十岁遥不可及,现在回头看,我已经站在32岁的人生关口,只剩18年。
或许,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幸运,正是早早就拥有选择的余地;而最大的挑战,是要为这些选择,早早负责。
人生如果像四季,那我们现在在哪个季节?
假设能活到80岁,那40岁就是一道分水岭,此时夏天就已经过完了...秋天就是储备过冬粮食最后的季节。
就像东北有个俗语是“猫冬”,秋天会储备好过冬的粮食,等到天冷了、地冻了,农民就不用下地干活了,可以待在热炕头上唠唠嗑、歇一歇。
人生也是如此,想要安心“猫冬”,就要在秋风未冷时早早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