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有没发现?
今年社保相关的消息都来得特别慢,本来7月份就要公布的社保缴费基数,直到最近几天才陆续出炉。
今年的数据跟往常有点反常,涨幅明显降低了。
这事可不小,毕竟连着咱的钱包,那这个缴费基数对谁影响最大?普通人怎么办?下面来说说。
咱们先来看看,部分地区最近3年的缴费基数变化情况:
(备注:百分比代表当年的涨幅)
今年大部分地区的缴费基数虽说还在涨,但和前两年相比,涨幅都降低了。
像北京,前两年涨幅7%以上,但今年只有5%;而武汉,去年还涨了6.3%,但今年基本没变。
可以看出来,社保缴费基数真的涨不动了。
虽然,从历史数据和老龄化趋势来看,社保缴费基数大概率还是会缓慢增长,但估计很难再出现以前那种大涨的情况了,有些地区说不定还会微降。
为啥这么说呢?
一是社保基数跟社平工资挂钩,这两年各地社平工资普遍没怎么涨,缴费基数自然没法猛涨。
二是如果缴费基数涨太多,普通人尤其是灵活就业人群可能就交不起了。
社保缴费基数,它不是随便定的,一般是当地上一年社平工资的60%-300%。
比如上海2024年的社平工资为12434元,那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7460,上限是37302元,咱们交社保,就得在这个区间里选。
它主要影响交职工社保的人,特别是交灵活就业和高收入的朋友。
1、灵活就业人群:基数哪怕涨一点,压力都不小
一般来说,上班族交职工养老,公司交大头,个人交小部分。比如上海的职工养老,公司交16%,个人只要交8%。
而灵活就业,公司的那部分,也都是自己掏钱。以上海为例,20%全都要自己承担。
按照2025年最低缴费基数7460元来算,灵活就业养老一个月1492元;再加上医保,按10%比例交,每个月746元。
光这两项加起来,一个月就得2238元。灵活就业的朋友,本来收入就不稳定,再继续往上涨,很多人都说快要交不起了。
但不交的话,又怕没有养老金,老了没保障。
2、高收入人群:基数涨了是好事,但养老光靠社保不够
收入越高,退休后养老金越低,收入水平降得厉害。
为啥这么说?因为工资远高于社保缴费基数上限,没法交更多。
比如在北京,哪怕你月薪10万,最高也只能按3.58万的基数交,退休后的养老金,跟退休前的收入差距就非常大。
之前网上有个博主,退休前月收入4万,即便每月按顶格基数交养老,退休后也只能拿到8千多,养老替代率只有20%出头,落差很大。
靠这点养老金,根本没法保证退休前的生活质量。
对高收入的朋友来说,指望社保缴费基数上涨,不如找其他办法多储备点补充养老金。
不管社保缴费基数涨不涨,社保建议还是要交。但具体怎么交更划算,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思路。
1、灵活就业人群:只交医保或转居民养老
灵活就业的朋友,如果不想多花冤枉钱,可以考虑只交职工医保。
或者转居民养老,一年最低只要交几百,退休后每个月至少也能领两三百,几年就能回本。
医保和养老不能分开交的地区,也可以选择交居民医保和居民养老。
最后再额外搭配一份商业养老保险。
我们有个同事的妈妈就这么操作的,她妈妈是个体户,交过几年灵活就业社保。
这几年收入减少,缴费基数又在上涨,每个月一两千的社保费,压力有点大,就转居民养老了,但以后养老金估计只有三四百。
去年8月份的时候,同事给妈妈买了一款养老年金险(大富翁3.0),每年交2万,交5年,从妈妈60岁起,每年能领7千多,活多久领多久。
加上社保养老金,同事妈妈60岁以后每月就能领上千了,对于在农村的老人来说,已经不错了。
2、高收入朋友:自己复刻一个养老金账户
高收入的朋友,受限于缴费基数,养老金比较低,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再打造一个养老金账户。
像在北京,月薪5万,缴费基数上限是3.58万,那剩下的1.42万,我们可以每个月拿出一定比例,比如10%,买商业养老金。
至于选哪种商业养老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
比如单纯想规划养老的,可以选养老年金险;要是还想兼顾灵活性,需要随时变现,可考虑快返年金。
前段时间,有个客户刘姐,在国企工作,之前养老待遇很不错,除了养老保险按顶格交,还有企业年金,但最近待遇肉眼可见变差了。
企业年金几乎没了,退休补贴也减少,她就自己准备了一手。
考虑到孩子在上大学,老公要做生意,以后有随时用钱的可能,她就拿100万买了快返年金,第5年领7.6万,第6年及以后每年2.46万,再加上社保养老金,也差不多了。
这种商业养老金,想交多少交多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定,养老金也不会因为政策而变动,确定性更高。
如果你也想在社保之外,给自己或家人补充这种商业养老金,可以点击这里免费咨询规划师。
社保缴费基数的变化,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息息相关。
对灵活就业的朋友来说,它关乎当下“碎银几两”的压力;对于高收入者,它提醒我们光靠社保养老可能远远不够。
说到底,基数怎么变,是大环境的事儿,我们控制不了。但咱们自己怎么应对,才是关键。
社保是基础,能保证我们饿不着,而想要吃得好、过得舒坦,还得靠自己早点动手安排。给未来多留一条路,心里才能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