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进入2025年,货币政策明确走向“适度宽松”,下行期的“多米诺骨牌”一张张接连倒下。
国债、LPR不断走低,银行存款也进入了“1时代”。如今,这张“骨牌”终于触及到了我们最后一道防线——保险。
我们曾习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手里仿佛攥着一张“旧地图”,转眼却被推进了低利率的“新大陆”。在这个节骨眼上,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困惑:
为了帮大家理清思路,找到方向,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一位重磅嘉宾——李璞老师。
他在财富管理领域深耕超过20年,长期为创业者、企业高管等不同人群提供财富规划建议,对金融和保险行业有着深刻洞察。
相信今天这期内容,能在这个下行周期,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启发和安心。
存款利率1%,撞上A股冲破3800点,我们的钱该往哪放?
本期主要内容和对应时间轴:
Part1在这个时代,我们存钱的习惯该改了!
Part2降息把钱从银行“逼”出:要么消费,要么投资
Part3普通人当前的时代红利:买到高固收的分红险
Part4一生爱存钱的中国人,资产如何配置?
先看几个扎心的数据:银行3年期定存利率从2.75%跌至1.25%,五年期国债不到2%,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收益也跌破1.5%。
如今,保险预定利率也将从2.5%降到2%,创1997年以来新低。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的收益似乎正处于全面下跌的状态。不少人焦虑着:“现在还能通过资产配置,跑赢低利率吗?”
但当我们向李璞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却一语点醒梦中人:“塌的只是无风险产品的收益,而非所有收益。”
如果只关注存款利率、国债,甚至保险的固收部分,收益的确塌了,但李璞老师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整个市场——
自去年9月以来,权益类市场反而创下新高,A股站上3800点,达到10年来最高点;ETF、分红保险等产品表现亮眼,尤其是保险公司今年公布的分红实现率格外出色。
可明明这些市场表现不俗,为何我们却仍感觉“天塌了”?
原因很简单,我们太爱存钱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高达43.4%,位居世界榜首,远超德国的27.8%、欧盟的25.0%、美国的17.4%。
*资料来源:Wind,IMF,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因此,我们也习惯将一切理财收益对标储蓄,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多数人都只盯着储蓄利率,一旦降息,就不知道该把钱放到哪了。
当下正是扭转这种观念的好时机,帮助我们把目光从储蓄利率切换到全市场收益。毕竟利率已经跌到了这个级别,未来一年期储蓄利率很可能跌破1%,再叠加通胀,实际利率可能接近负数。
在这种状态下,李璞老师建议:“要是我们还用过往认知去看待投资收益和理财回报,必将持续焦虑。这个时代,普通人非常有必要去补充理财知识,为经济生活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一旦跨越这个关口,我们的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才能真正成熟。
知易行难,我们对存款的路径依赖不会瞬间打破,大家必然好奇:现在处于降息周期哪个阶段?未来利率还有可能上调吗?
要明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解答一个疑问:为什么利率非要一降再降?
原因很简单,钱不流通了。
李璞老师指出:“现在的情况是:有钱人不消费,年轻人没钱消费,大家不仅不投资,还拼命提前还房贷,导致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
这如同一池死水,得搅活了才行,也就是用降息的政策把钱从银行“逼”出,让其流入市场——要么消费,要么投资,总之别趴在银行账上睡大觉。
目前来看,降息政策已初见成效。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居民存款单月减少高达1.11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则增长了5500亿元。老百姓正将存款搬向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
*图源:新浪微博
也正因我国居民存款的体量庞大,为避免利率大幅波动引发挤兑,国家才设置了MLF、SLF、LPR等多重利率指标,使降息传导链路变长,以一种缓慢的、渐进的方式降息或升息,这种方式也注定利率的上涨回调周期会更长。
*我国利率体系和条款框架
因此,结合以上因素,李璞老师得出结论:“我们不能说这次调息已接近尾声,只能说降息通道已开启。在货币政策问题解决前,我们必须接受一个新常态——未来降息或低息环境将会是长期状态。”
作为利率链条最后一环,保险产品近几年也经历了3轮下调。预定利率一路降至2.5%,很快将在8月31号后进一步降到2%。
身处降息漩涡,很多人对保险产品(尤其是储蓄险)产生了质疑:利率这么低,还要锁定几十年,我们还有必要买保险吗?
对此,李璞老师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本次预定利率下调,普通型产品降50个基点,而分红型仅降25个基点。
这种不对称下调,仿佛是监管在向我们喊话:“别老盯着固定收益了,看看分红险啊!”
因为未来长期的低息环境,注定了固收类保险产品收益走低,中国保险消费者亟需在此阶段,建立起一个新共识——买保险追求的是下行保护,既不会跌破预定利率,又能分享超额回报。
咱们可以看看美国的主流储蓄险市场,很早就采取了“低保证收益+浮动收益”的产品形态,尤其是万能险的保证收益低至0.25%。
放在我国,老百姓难以理解:这么低的固收还有人买吗?事实上,美国的存款利率从2021年至今已涨超4%,而保险预定利率并未上调。但过去4年,美国寿险市场的保费规模却从1.1万亿增长到了2.6万亿美元,迎来了罕见的保费繁荣期。这就很反常识:明明把钱存定期、投国债,收益高得多,美国人图什么呢?
李璞老师解释道:“美国保险公司虽然在用很低的预定利率销售保单,但通过每年实际分红和万能账户结算,明明白白地告诉客户:你的收益不止保证部分,只要你愿意跟我建立长期关系,就能获得超额回报。”
所以,未来我国的产品也将对标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态从“固收”转向“固收+分红”。相应地,保险公司的资产端也需转变——不能再天天去买国债了,而是要成为最强劲的机构投资者,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
眼下,保险资金正大举进军权益类市场、衍生品市场,甚至成为了ETF最大买家,就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收益预期。
“当市场接受新形态后,未来新产品的固收部分可能会一直跌一直跌,因为固收跌已经不重要了,浮动收益端能让客户满意就可以了,”李璞老师进一步补充,“假设股涨债涨,那我们的分红就高;股跌债涨,可以对冲风险;股债双杀,就用预定利率兜底,不让我们损失。这才是这类保险的结构性优势。”
那再回到前面的问题:利率这么低,还要锁定几十年,我们还有必要买保险吗?
答案也许显而易见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考虑储蓄险朋友,当前能买到的固定收益——无论是固收类的增额寿、年金险,还是分红险的保证收益,都将是未来产品的天花板。
我们自己或许没有强烈感知,因为过去几十年,我国处在一个高增长的时代,但有另一批人已经用脚投票了:这几年有很多中国台湾的同胞,专门跑来中国大陆买保险。
“第一,他们相信中国台湾会回归,他们未来也可能回中国大陆生活,在哪边买保险都一样;
第二,中国大陆2.5%的预定利率,我们自己嫌低,但他们对比台湾利率,就感叹:这简直是泼天的富贵!”李璞老师笑着说。
数据显示,中国台湾长期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形成了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从2008年起,十年期新台币公债收益率始终徘徊在1.5%以下,而寿险行业预定利率也同步走低,普遍维持在1%至1.5%。
因此,不少台湾同胞抱着“没赶上台湾利率高点,但我可以赶上大陆利率高点”的心态,远赴中国大陆投保。
谁都希望抓住时代红利,过去的红利可能是“把钱存银行,躺着吃息”,而当下能买到固收还有2%的分红险,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吃到的红利。当我们愿意让渡少量的固定收益时,未来才有机会分享资本市场的上涨,以及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咨询具体产品。
而对于纠结是否买重疾险的朋友,李璞老师直言:“考虑健康险,千万别被利率绑定。我今年44岁了,想加保更高保额的重疾险,已经是奢望了。”
因为重疾险的定价,不仅会受预定利率的影响,还会参考疾病发生率、检出率、治愈率这些指标,聚焦到个人,更是和我们的年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所以,健康险一定是趁年轻、趁健康、趁早买。有些账是算不清的,算小账往往容易造成大的损失。
面对利率持续下行的新常态,相信大伙儿多少还是会有些迷茫,李璞老师结合20年财富管理经验,提出了2个值得琢磨的思路:
1、在有限资源、时间和场景中,作出当下的最优解
“很多人纠结,当下该加仓股票基金,还是配置保底资产?我经常讲一个观点:你只能在此时此刻作出一个最优解。
假设你终将因为生病而支出高额的医疗费,那医疗保险就是当下的最优解,它能帮你利用有限的保费支出,创造高杠杆的购买力;
假设你终将需要养老,想让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那稳定增值的年金保险就是当下的最优解,它能创造一条跟生命周期等长的现金流,补充社保的不足。”
所以,我们对手里的资金,要先理清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希望资金的用途是什么,然后再做合理的规划,而不是去管下个月美股会不会创新高、比特币会不会上天。
例如刚工作的年轻人,月薪8000元、房租3000元,剩下的钱与其纠结“买股票还是买基金”,不如先预留3个月生活费作为应急储备。
再如中年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房贷都没还清,就应优先配置健康保障,再把剩余资金分三部分:短期用途放理财;孩子教育、养老需求用储蓄险锁定利率;少量闲钱尝试股票基金。这才是“有限资源中的最优解”。
2、每个人都要对抗自己“生活方式的通胀”
我们常常紧盯着CPI涨了多少,盘算着如何跑赢货币贬值,将利率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指标。
但其实真正影响我们的是“生活方式的通胀”——也就是要看我们的生活与收入、资产收益水平是否匹配。李璞老师用一个例子,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我23年在新加坡出差时胃溃疡犯了,去了一家私立医院。我当时是买了友邦的高端医疗保险,所以并不担心费用。结果护士说我买的保险是大中华区版本,不包含新加坡。我才想起来,当时为了省钱没有买全球版。而那次治疗估计要花40万人民币,最终我放弃了,我心想:算了,忍一忍回国再治吧。”
李璞老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就要用合理的配置去匹配它。如果一个人只是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那其实用什么方式去投资并不重要,因为ta的需求不高。
反之,如果对于医疗、养老、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那就要根据我们的短、中、长期目标去驱动投资决策,为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打下基础。
现在的市场变得太快,没人能拍胸脯说“买这个一定赚”。
在节目的尾声,李璞老师也表示在这个时代,也许每个人需要的都是陪伴:无论是知识、信息,或认知的陪伴。
我们深以为然,就像bob体育半岛入口 这9年来一直在做的:整理产品榜单、追踪利率变化、把条款翻译成大白话…我们不想替谁做决定,只希望帮大家理清思路。
我们也愿意和大家在这个变化的市场中,继续陪伴下去,在低利率时代慢慢摸索——
毕竟,踏实赚钱、安稳生活,才是普通人最实在的追求。
觉得本期内容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转发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