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日本将要征收“儿童育儿支援金”的新闻登上热搜,引爆舆论场。
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缴纳公共医疗保险的人,都要上交一笔税,政府拿来补贴生娃、有娃家庭。
看似普惠,却让单身者成为了单纯的“付费者”,因此也被讽刺为变相的“单身税”。
图源:微博
这让我想到了电影《龙虾》的剧情:
单身人士会被集中关到酒店,45天内必须找到匹配的伴侣,否则就会变成一只动物被流放。比如主角的哥哥,就变成了一条狗。
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却将现实和虚构串联了起来:
电影中“变动物”,是剥夺单身人士的尊严和生存权,日本的“育儿金”,则像是无娃人士上缴的赎罪券。
这也回归到了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单身或者不生娃,应该交“育儿税”吗?类似单身税的税制,应该实行吗?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从很早开始,日本的生育率就在不断下跌,到2024年已经跌破了70万大关。
生育率世界垫底,老龄化率全球第一,单身群体比例世界最高……都是日本的“战绩”。
来源:日经中文网
所以这个变相的“单身税”,也可以说是少子化危机下,生育支付转移的极端案例——以全民缴费的形式将资源定向转移给育儿家庭。
除日本外,也早有其他国家实行了类似的“税制”:
比如韩国,规定年薪2000万-3000万韩元(约10.3万~15.5万元人民币)的未婚劳动者,每年需要额外缴纳20万韩元(约1034元人民币)的税款。
面临的问题,都大差不差,四个字即可总结——人口告急。
但所谓的鼓励式政策,是在让不婚育的人付出更多,却什么也得不到,更像是一种懒政下对非婚育人士的“变相惩罚”。
来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这个话题出来时,有不少人在讨论,国内未来会不会也征收所谓的“单身税”。
我们无从得知,不过目前有娃家庭其实已经在享受着专门的税费优惠——七大专项附加扣除中的“子女教育”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以两孩家庭为例,两个项目加起来,年抵扣额度最高可达4.8万。
同样是个人年收入25万,两孩家庭要比无孩人士节税约6400元,“税负落差”明显。
假设三险一金同为3万/年,不考虑其他因素
不过政策本意也是好的,它更像“福利补贴”,且具备合理性。毕竟真进入到了严重的老龄化社会,对谁都无益。
另外专项附加扣除中还有继续教育、赡养老人等项目,这些优惠单身人士也能享受到。
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逐年走低的婚育率已经告诉我们:
年轻人选择单身或丁克,不是简单给补贴或者进行“惩罚”就可以改变的。
而是更像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低生育陷阱》一书中所说:“根本原因在于年轻人‘不想从当前生活水准跌至更差’的心理。”
说白了,单身除了是自己的选择,也跟社会所处的阶段有一定关系。
从日本来看,虽然“失去的三十年”内,物价整体处于通缩状态,但教育、住房、医疗等刚性支出大幅上涨。
90年代努努力,买个房子不算非常难,但越往后房价越高,如今掏空一家人钱包,都不一定够付个首付。
再加上多年来日本薪资增长缓慢,非正式雇佣工越来越多,日本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并不乐观,连自己都不一定顾得上,更不用说结婚生子了。
所以即便从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各种生育补贴,依然止不住生育率下跌。
对日本年轻人来说,补贴或许能减轻一点婚育的经济压力,但缓解不了“婚育可能会导致跌落阶层”的心理压力。
来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日本如此,我们呢?仔细一比,能发现不少相同之处。
比如房价,也是经历了飞涨的阶段。
不少地方,房价压力依然很大。
从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全国百城房价收入比调查研究报告》来看:
2024年各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都在下降,一线城市为26.1,二线城市为10.8,三四线城市为7.6。
一般认为,国内的这个值,在7倍左右为合理区间——即便比值有下降,也只有不够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才达标。
比如生活与职场压力,三四十岁的中年焦虑和职场危机,绝大部分人都要经历。
就如延迟退休政策出来后,被许多人吐槽那般,临近中年就已经要面临失业危机了,还让我干到六七十岁,我去哪里找工作?
比如女性生育所带来的隐形成本——没娃的怕生娃会导致失业,有娃的在工作和家庭中疲惫辗转。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曾有研究数据表明,有一个孩子的女性就业几率下降约6.6%,有两个孩子则会再次下降9.3%。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女性生第一个小孩后,小时工资率下降7%,第二个小孩则下降16.8%。
即便国家有各种补贴,那也只是针对“生育”来说的,“生育”相关的“生活、职场并发症”,它没有办法解决。
在这种“高成本”的环境中,“单身”“不生”更像是年轻人经济理性的一种自卫方式。
在传统观念占主流的老一辈眼中,“不婚育”属于明显的异类。
前几天我看到豆瓣上,有个叫“热牛奶和想象力”的博主,很形象地写了段内容,观点是“你不结婚,长辈就不知道余生该怎么过”。
她说,长辈的焦虑,从来不是我们不结婚,而是他们面对自己老去时的无能为力……现在你拒绝结婚,就是在这个有序流程中途突然掀桌,把他们眼中的“人生正确剧本”撕得粉碎。
确实如此,长辈们往往认为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即便你有车有房,只要没有婚姻家庭,未来就没有着落。
所以大部分未婚育的年轻人,都面临着父母亲戚的催婚与催生。
诸如下面这些话语,相信很多人都听了无数遍:
甚至如果你把这篇文章分享到“相亲相爱一家人”里,可能也很容易引来反对的声音。
但时代不一样了,借用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的话来说,“年轻人看得更透彻,明白人生要的是幸福,而不是你给我的追求”。
结不结婚、生不生娃,都是自由的,无关对错。
来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当然了,“不婚育”背后,也有着不一样的选择。
有的人注重“过好当下”,只要开心就好。
比如最近我就听到一个例子,有个同事的闺蜜,就和男朋友是“无证婚姻”。
他们只办了婚礼,且两人的想法很一致,不领证不生娃,过好当下,未来怎么样走一步看一步。
也有的人会多想一步,会考虑到老了以后的事情。
比如养老金是否够用?生病了谁来照顾自己?遇上失能问题该怎么办?
在过好当下的同时,也一步步给未来的自己积累一些资产,拥有更多的底气。
日本“育儿支援金”的争议,缘于日本政府试图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生育补贴,形成了有娃人士与无娃人士的“对弈”。
而实际上,生育率低迷的源头,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婚育成本以及职场压力。
只有这些问题被解决,未来婚育率才真的有可能长期提升。
要是今天的分享对你有用,欢迎转发,让更多有需要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