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日本的纪录片《老后破产》,讲的是一群日本老人破产的故事。
故事里的老人年轻时兢兢业业工作,到了老年,因为养老金微薄、储蓄耗尽、生病等原因,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窘境地,甚至有的人选择自杀逃避生活。
不管在哪里,养老都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这部纪录片,也引起了国内很多8090后的养老焦虑。
其实,焦虑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不知道老后会过上什么生活?
之前的文章“200元入住的寺庙养老,治好了我的养老焦虑”咱们聊过旅居养老、寺庙养老,很多人都说打开了养老新思路。
今天咱们接着唠3种更有意思的模式,说不定能让你对养老有更多新的想法~
年轻人合租不稀奇,但你听说过老人和年轻人“合租”的吗?
杭州80岁的汪奶奶,就邀请24岁的年轻姑娘媛媛住进自己家里。
媛媛不用交房租,只要下班陪汪奶奶说说话,量量血压就行。汪奶奶呢,也会像对待孙女一样,在生活上照顾媛媛。
对媛媛来说,刚毕业的她省下了高额的房租,而汪奶奶也得到了想要的陪伴和看顾,两全其美。
苏州的几家养老公寓里,也有这样的“跨代同居”。
年轻人通过在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抵扣在养老院的房租。每个月服务满10小时,当月房租可以减至300元;满20小时,房租则仅需200元/月。
工作日晚上就陪老人说说话,周末则教老人做手工、下象棋、跳交际舞等。
这种模式确实暖心:老人的生活多了朝气,年轻人也在相处中更懂尊老,对生命多了层思考。
2019年南京率先推广的“时间银行”也很妙。
年轻人或低龄老人给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时长会被记录下来,等自己老了需要帮助时,就能兑换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
这就好像“年轻的自己”坐着时空机穿越到未来,照顾“年老的自己”。
除了老人和年轻人“跨代同居”,一群三观相同的老人聚在一起,也能让生活更丰富有趣。
总有人担心:“不结婚不生孩子,老了可咋办?”
英国“新园”社区的26位姐姐们给出了满分答案,她们因为丧偶、离婚或未婚等原因,选择聚在一起生活。
她们各自有独立的一栋公寓,同时也共享一些公共空间,平时大家会一起看电影、做瑜伽,种果蔬,聚餐...
要是有人生病了,立马有姐妹端来早餐,细心照顾,她们把老年生活过成了真人版《老友记》。
在国内,也有令人羡慕的抱团养老例子。
《梦想改造家》里,成都的5位单身姐姐在丽江买下老宅,改造成梦想中的养老之家。
幽雅的小庭院,宽敞的厨房,洒满阳光的房间,再加上好姐妹的相伴,她们的晚年迎来无数网友的羡慕。
*图源:节目截图
也有人间清醒的网友点出“说到底还是要有钱”。这话不假,抱团养老不光得有积蓄,脾气秉性还得合得来。
这几年也见过不少失败的例子:有人为分摊费用吵翻,有人因生活习惯不合闹僵,最后不欢而散。
看来“搭伴”的背后,既要有钱和情分,也要有清晰的规则,比如提前说好费用怎么算、日常琐事怎么分工,才能让这份“老年友情”走得长远。
想过有人陪伴的生活,对有经济条件的老人来说,还有个更“省心”的选择,就是去养老社区。
在大家的印象里,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家里养老的,确实,这部分人目前占了90%左右。
剩下7%左右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则是在机构养老,随着老人越来越多,机构养老会越来越常见,而养老社区就是机构养老的一种。
它和养老院的区别,就像是“招待所”和“度假村”:
传统的养老院=床位+食堂
养老社区=适老化房间+饭店+医生+护理+药店+康复理疗+健身房+兴趣班
上海的张阿姨,老伴去世后,不想和子女一起生活,所以就选择自己去养老社区住。
阿姨说这里的环境很美,硬件不错,服务的小伙伴也很热情细心,她住在那里只需要玩,其它什么都不用操心。
社区里还有很多课程,比如钢琴、健身、插画、插花等,丰富老人的娱乐生活。
社区里面就有医院,平时有个头晕脑热,在社区就能看医生,非常方便。
这类养老社区多由保险公司、地产公司、养老服务公司等建立,入住门槛不低。
比如保险公司旗下的养老社区,长居需要先购买200万左右的保单,旅居最低也要缴纳25万左右,才可以获得优选入住的权利。
这些保单大多是养老年金,后续的收益还可以用来支付入住后的费用,比如房费、餐费、水电费、护理费等。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套“体面养老公式”:还清贷款的房子+几位数的存款+子女常伴左右。
当“35岁失业”遇上“68岁退休”,当“养老要攒300万”被渲染成生存刚需,我们对衰老的恐惧,渐渐变成了对“标准化公式”达不到的焦虑。
但看完这些故事,你会发现,养老不是一道非A即B的单选题。
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能过上高质量的养老生活,也有人觉得回老家种菜养鸡也很不错。
老年生活的更多可能,种子其实藏在现在:想老了不空虚,就从现在培养点能坚持的爱好;想财务无忧,就尽早规划储蓄和保险。提前播下种子,老了才能有得选。
想给自己定制养老方案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预约,有专业顾问协助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