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2天一直被这则关于体检的新闻刷屏,很多人看完都直呼后背发凉:
张律师本人连续十年都有体检,报告年年“未见明显异常”。但没想到去年换了个机构,就被查出肾癌晚期并骨转移。
她质疑体检机构是“假体检”,还发了律师函,决定针对自己在体检和治疗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维权。
网友们也炸开了锅,体检十年没查出癌症,这到底是体检机构的锅,还是体检本身就不靠谱?今天咱们就来一探究竟。
很多人以为体检就是“健康保险”,只要每年按时体检,什么病都能早发现。
真相是,体检不是万能钥匙。
体检项目有限,很多癌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也没有特异性指标。
比如肾癌,早期往往没有不适,常规体检项目较难发现。
像新闻里,张律师说自己一直都很关注体检中“癌胚抗原”(CEA)这个肿瘤标志物的验血筛查,指出10年体检报告中的相关检测结果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癌胚抗原(CEA)”是什么?是否可以检测到肾癌发生?
事实上,CEA确实和某些肿瘤有关,临床上主要用于结肠癌、胃癌等辅助诊断。
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不适合作为筛查或诊断标志物,更适用于术后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有些癌症CEA可能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根本查不出来。甚至有些人没患癌,CEA也可能偶尔偏高。
肾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也就是超声、CT或MRI。CEA水平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单独的诊断依据,要多方面综合分析。
这就好比家里怀疑水管漏水(身体有癌症):CEA顶多像发现这个月水费高了点。
水费高可能是漏水,但也可能是用水多了!所以光看水费,不能证明水管一定漏了,必须结合“现场检查”(超声、CT等检查)才能下结论。
而钙化灶有的是良性,有的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现,关键看医生有没有警觉性。
体检机构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流水线式的体检,就有可能造成疏漏。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发展速度因人而异,目前来说根据网上信息不能确认张律师这个情况,是体检机构有漏检误诊,还是体检后的这一年出现了肿瘤的快速发展。
想要有效防癌,光靠每年例行的常规体检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参加由单位统一安排的健康体检,其项目并不是专门针对癌症的防癌体检。
这种普通体检像筛沙子的大网,由于大部分的早期癌症没有特异性症状,癌症这颗小石子,很容易就漏过去了。
想要有效防癌,选对体检方法很重要!
体检不是走过场,选对地方和项目很重要。
很多人纠结,体检是去机构,还是去医院?
其实,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关键看你自己的需求。
总结:
还有一点,体检机构和医院都要选有资质、口碑好的,千万别贪便宜去小诊所。最好机构、医院,尽量每年换着做,不要一直在同一家。
选对地方只是第一步,真正决定体检效果的,其实是你选了什么项目。
很多人觉得体检套餐越贵越好,项目越多越安全,真不是这么回事。
做太多不必要的检查,不仅花冤枉钱,还可能查出一些“假阳性”,让人焦虑增加心理负担。
比如现在不少人主动要求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觉得查得细才放心。这项检查主要适合长期吸烟等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普通人频繁做反而没必要,还可能查出一些不需要处理的小结节。
根据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个人体检可以按照“1+X”来选择。
其中“1”为基础体检项目,具体有这几个方面:
“X”是可选择的附加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情况对号入座。
想要预防癌症,我们更建议做癌症专项筛查。
我们做了一个高危人群癌症筛查项目表,总结了部分癌症的高危人群以及正确筛查的“金标准”。
这个筛查表,结合了今年4月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内容,比较有参考性,大家可以收藏或者保存下来。
现在大家健康意识都比以前强了,体检成了不少人的“年度必修课”。可现代人亚健康问题也多,体检报告上总会冒出一两个异常指标。
很多人心里就犯嘀咕:这些异常会不会被保险公司查到?以后买保险或者理赔会不会受影响?
毕竟,体检和保险,都是为了健康兜底,谁都不想关键时刻掉链子。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体检报告和保险公司到底啥关系,哪些情况你需要注意,哪些又是大家的误解。
买保险时,保险公司会让你填写健康告知,如果你如实填写,后续理赔时,保险公司就有可能查你的体检报告和医院的诊疗记录等。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体检报告这个属于个人隐私,没经过本人同意,保险公司不能随便查吧?
首先,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第二十条规定,保险公司出于审核需要,是有权限调查医院记录的。
有朋友会说了,那我不同意行吗?真相是,我们在投保时已经授权同意了。
在投保须知有这样一条标注:
这意味着,保险合同一旦签定,保险公司有权从多种渠道调查我们的医疗记录。那具体是怎么调查的呢?我们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
可以看到,保险公司只要想查,渠道和手段非常多,并且对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是有权并有可能调查到的。
而且从2017年4月起,我国就要求对电子病历进行严格存储,医院对我们的门诊病历保存至少15年,住院病历保存至少30年。
也就是说,即便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看病记录,保险公司也能查得到。所以大家千万要认真对待健康告知,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如果投保时未告知体检异常,日后出事了,保险公司会不会拒赔?
这个问题需要分情况看待。
一般来说,健康告知中问到的疾病,比如结节、高血压等,投保时不如实告知,后期发生相关理赔,就很有可能被拒赔。
如果是健康告知没有问到的,投保时就无需告知。不涉及既往症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赔。
要是一些问题自己也不确定健康告知问没问到,大家也不要怕麻烦,可以点击这里,免费预约规划师,结合专业的建议确定能否投保。
张律师的的遭遇让人感到遗憾,她连续十年坚持体检,依然没能躲过疾病的突然袭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体检和保险为自己多加一层保障,但现实有时候确实让人无力。
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选对体检机构和项目,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查结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问一句,遇到异常别轻易放过。
买保险时,也要如实做健康告知,不隐瞒、不侥幸,这样关键时刻才能真正用上保险的保障。
最后,也希望体检机构和保险公司能真正把责任和服务落到实处,不让信任变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