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买年金险不掉坑 你一定要看的6条建议!

1、保障优先,切记不可裸奔买年金
这也是我在前两天养老规划文章里提到的:因病返贫
老了的时候是最容易生病的,要知道医保里的钱,有90%是用在了老人上面,尤其是慢性病。
如果没有配置保障,凭领的那点养老金看病,说杯水车薪都不为过。
当然,年轻的时候也会生病,只不过概率会低一点。
我想强调的是医疗问题比养老更重要,解决了医疗问题,养老才更放心。
就大坝一样,先不用考虑蓄多少水,重点是要堵住漏洞。
说真的,现实中不少人天天想着投资赚大钱,
但事实上真正能赚到钱的寥寥无几,倒是一场大病回到解放前,有的甚至负债累累。
新闻里每天都在报道悲惨的故事,但大家置若罔闻,直到有一天,新闻里主角成了我们。
2、缴费期不宜过长
重疾这类长期险,我们要的就是它的杠杆功能,
所以拉长缴费期,降低每年的缴费压力,撬动杠杆,同时把通货膨胀丢给保险公司。
但是到年金险这里,纯粹的存钱取钱,没有杠杆,则没有必要拉长缴费期。
更要考虑缴费能力的可持续性。
年金的保费数额往往比较大,几万、十几万。
如果拉得太长,越到后面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那么缴费期选多久合适呢?
如果资产量比较大,关注年金归属权的,防止夜长梦多,建议一次性趸交。
如果是工薪族,不想占用太大的现金流,对未来短期内的资金状况也比较有规划,3-5 年比较合适。
再往上走高管、白领收入稳定的,可以考虑 10 年交。
3、养老看未来,保障看当下
这个思路是我从投资的角度来分析的
这张图很简单,是保险和投资的价值变动对比。
红色是保单,价值在起始最高,比如我买了一份50万的重疾险,随着时间通货膨胀,价值随之下降。
黄色是投资,同样是1万块,保险可以做到50万保额,但对于投资来说已支付保费是很少的,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是投资越到后期价值越高,复利积累效应越来越明显。
这张图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保险关注中短期,投资盯住长线。
别指望着保险能够解决长期、尤其是终身问题,也别想着刚刚开始投资就能分分钟产生稳定的被动收入、从此生活不求人。
用到这里,我改成了保障关注中短期,退休盯住长线,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
年金险说白了,预定利率是固定的,利益要增长,靠的主要是时间的力量。
而且,年金的早期现金价值往往比较低,并不适合释放现金流。
所以,如果要用年金准备教育金、退休金这类目标明确、时间明确的需求,一定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年金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才有意义。
比如想给孩子准备 18 岁上大学的钱,15 岁才开始准备,就太晚了。
或者 60 岁退休,50 岁才开始攒退休金,效果也会差很多。
4、务必安排好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年金险的重要功能,是从法律角度,明确保单资产的归属权。
我在这篇文章写到
对于高端客户,他们考虑的是资产传承和风险隔离。这方面增额终身寿险本身是寿险,效果要比年金保险更佳,
因为年金更多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而终身寿险是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更多看做为保障型保险。
换句话可能更好理解,
如果作为投保人的债务人还在世的话,那么你买的是年金保险,多半会被强制执行,但如果买的是终身寿,多半不会执行。
原因是指定了受益人的年金保险和终身寿,可以对抗代位求偿权,父债子不还。没有明确指定受益人不能对抗。
这也是很多人宣称保险欠债不还的一大原因。
5、钱怎么领?关键在于有没有规划
用互联网的话来说,你是强需求还是弱需求。
比如很多人纠结,是从5年开始领钱?还是到60岁再开始领钱呢?
这个时候得从需求出发。
想要领取年金,什么时候用、给谁用、用多少,如果能确定下来,那这种需求就是强需求。是有清晰规划的。
10年后孩子上大学,20年后退休养老都算强需求。
但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
我就是想存着,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用,有需要就取点出来,不用就放着,
这种就是弱需求。
强需求代表着规划,一切按照事先计划执行,对保单的确定性要求更高。
10年后孩子上大学教育金,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情况,买房还是看病,这笔钱绝对不会轻易去动。
所以强需求的年金有两个特点:
1、用的时候再开始领钱
2、早期现金价值低
这样就能实现如下效果:
1、想提前领钱,不行;
2、想提前退保,不好意思,损失巨大。
坦白说,我一直都非常认,因为它能帮我们克服人性。
现实中很多人手里有钱了,不是想着投资赚大钱,就是消费花掉了,还有身边人也虎视眈眈。
另一种弱需求,从第5年开始领钱。
这种非常灵活,问题是钱能不能留到需要的时候,可就难说了。
6、配置完一定要复盘
切记不因冲动购买,更不要冲动退。
年金这类产品,特别反人性。
人都喜欢快,它偏要慢、一对比发现它还不是一般的慢。
人都喜欢高收益,它在短期内反而还是亏损,你说急不急
人都喜欢灵活,它则想尽办法限制你的操作,少则5年,多则30年,你说气人不气人。
但它又是最实用的。
它帮你严守纪律,替你锁住确定性,避开那些让你糟心的风险,最终帮你实现人生目标。
良药苦口利于病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种人性的需求,总被忘记,总被忽略。
买的时候,懂了,明白了。
过了两年,忘了,又被短视控制了。
如果不小心再遇到某个别有用心,或者根本不理解年金的业务员,
他一忽悠,你一冲动,就把年金给退了。
最后,有任何都可以咨询豆哥。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85512
84521
84400
84054
83521
82145
81250
80125
78451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