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得暴发性心肌炎离世,50万重疾险,凭什么只赔1.38万?”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起“拒赔案”,看得人十分揪心。
3岁的小汤圆,没逃过流感的“魔爪”,诱发「暴发性心肌炎」离开人世。
宝妈忍痛理赔,没想到保险公司以“严重心肌炎没持续180天以上,不符合重疾”为由,拒赔50万,并按身故赔了1.38万。
据宝妈说,保险公司还没收齐病历资料、详细询问病情就匆匆走了身故理赔。
这对一位刚失去孩子的妈妈来说,无疑是备受打击。
她在网上控诉,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一边倒地声讨“保险不该无情”,声讨重疾险保死不保生。
连官媒都下场怒怼:人不可能按合同约定生病!
明明都病危去世了,难道还不够严重?严重心肌炎要不间断持续180天以上,人还能活吗?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咱不带节奏,不黑不吹地聊聊这件事,主要包括:
要搞清楚谁对谁非,首先我们还得从“心肌炎是个什么病”入手。
心肌炎就像个隐形杀手,诱发原因常常是一场普通感冒、病毒感染。
而诱发心肌炎后,严重程度的差异却是两个极端。
轻度的,经过治疗和休息短短几周内能治愈;严重起来,就好比跟死神争夺生命。
要么是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在短短数小时或数天之内死亡;要么持续侵害心肌功能,一步步演变成慢性心肌炎。
*参考文献:《中国医学论坛报》黄峻教授:心肌炎与炎症性心肌病的现代认识与探讨
大多数心肌炎患者,挺过急性期后,其实可以慢慢治愈。
而案例里3岁的小汤圆,却是最危险的一种情况。
病发当天的下午4点多,孩子还在家里看着电视,傍晚7点就已经抢救离世。
任何一个人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短短时间就消逝,都非常揪心。
病危、死亡,已经是我们所能想象的疾病最严重的后果,如果这都不能赔,还有什么能赔?
那保险公司凭什么拒赔呢?
保险公司赔不赔,看的是“疾病定义”。
严重心肌炎,不属于《重疾定义》的28种重疾,属于保险公司自行定义的病种。
我们扒了市面上十几款少儿重疾险,条款大同小异,基本都要求心功能衰竭达到Ⅳ级,并不间断持续180天以上,宽松点的至少也得90天。
案例的宝妈给孩子买的重疾险,就要求心功能衰竭达到Ⅳ级,且持续不间断180天以上。
*源于《每日新闻》报道
而「暴发性心肌炎」并不满足重疾险合同关于“严重心肌炎”的理赔标准。
于理而言,保险公司确实是按章办事,根据条款拒赔。
但在大家的认知里,得重病意味着生死一线,要维持180天以上,未免过于苛刻。接下来,咱就展开聊聊:
我们咨询了资深理赔专家和律师,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2023年成都就有过一起判例,男孩因急性心肌炎猝死,法院最终判保险公司赔付。
法院的判断依据就是:被保人患严重心肌炎,出现急性猝死的可能性极高,这个严重程度已经远超条款要求的“至少持续90天”。
*图源于四川法治报
现实中,不少得重病的患者,生存期都达不到半年。
如果因为时间设定,让大部分重疾患者都不在理赔范围内,那这样的条款就不合理,对被保人不公平。
根据《保险法》第11条和第19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保险公司不得通过格式条款单方面限制投保人、被保人或受益人的权利。
重疾险针对部分疾病设定持续期,是因为有的疾病经过治疗是能恢复的。
比如心肌炎,它可能在数小时内致命、可能治疗后几个星期就治愈,也可能持续发展到慢性心肌炎的程度。
对于这类疾病,就需要180天或90天的持续期,来判断有没有达到重大疾病的程度,是否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长期、持续的严重影响。
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清晰的理赔标准,很容易出现误赔、滥赔。
比如,有的人在疾病早期,或者还没明确诊断立马索赔;甚至有的人随意利用条款的漏洞,伪造病历骗保。
曾在2021年,就发生过一起重疾团伙骗保案。被保人联合医生,伪造虚假病历,让家人冒充做冠状动脉CTA检查,虚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仅重疾涉案,就骗取了800万的保险金。
*源于澎湃新闻
这对其他投保人来说,并不公平。最终理赔的成本,会环环相扣分摊到保费上,变成大家一起来承担重疾险昂贵的价格。
不过,180天的持续期,确实让病情急剧恶化的患者,没法得到重疾理赔。
所以,现在很多产品能附加身故保障,万一不幸身故也赔一笔钱,帮助家人渡过难关。只是硬币总有两面,带身故的产品保费会更贵。
重疾险的疾病定义,是为了理赔时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它能避免医学判断模糊,导致不该赔的赔了,把钱留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但是,如果标准门槛过高,或者滞后于现在医学的发展,把重疾患者都拒之门外,那最终重疾险也会被越来越多人抛弃...
实际上,严重心肌炎的理赔纠纷,并不是今天才发生,前些年就有不少报道。
报道里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称:心功能Ⅳ级已经是心功能终末期的表现。而心功能衰竭是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持续不变。
*源于《健康时报》
怎么让重疾险的理赔更体现人情关怀,成为千万普通家庭的救命稻草,而非临终关怀?
①疾病定义的进化,应该始终在路上
大家对重疾险的质疑声,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医学技术发展日异月新,但重疾定义却跟不上。
一直以来,理赔纠纷和争议,也在倒逼着重疾险往更好的方向进化。
重疾定义,从没有统一规范,到首版疾病定义出台,间隔13年修订,再到每5年定期评估,逐渐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不过,相比其他成熟的保险市场,我国内地的疾病定义,还没有完全实现定期、动态更新。
像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每3-5年定期更新,英国的保险行业协会每3年修订一次重疾定义,快速响应医学技术的进步。
内地疾病定义更新机制,在慢慢跟世界接轨,也还在继续变更好的路上。
比如,可以设定一个最长的间隔修订时间,在这个期间内定期更新。
除了纳入新的高发重疾,还可以重点关注原有高发疾病的诊疗手段,有没有新的变化、有没有跟现在的医学诊断脱轨。
②开发AI场景模拟理赔,让我们能更直观看懂重疾险怎么赔
理赔纠纷的导火索,往往来自大家对重疾险的期望跟现实落差太大。
条款就跟天书一样,没几年医学经验的,恐怕都看不懂究竟咋赔。
很多人买的时候,以为得了重病,保险公司就打钱;赔的时候,才发现有的疾病还得满足手术或其他条件。大家自然会觉得被骗了。
如果保险公司能利用AI技术,虚拟理赔场景,只要输入合同的疾病,就直观看到这个病什么情况下能赔,怎么赔。
那大家对重疾险保什么,不保什么,就会有合理的预期,就能减少许多纠纷和争议。
今年很多保险公司都接入Deepseek,已经陆续应用到产品核保、销售、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相信这项技术,离我们也不会太远。
案件的结局,保险公司迫于舆论压力,还是按重疾赔了50万,并承诺相似情况同样会赔。
希望争议的声音,就像石头投入湖面泛起的涟漪,推动重疾险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曾经严重冠心病的治疗手术,从“必须开胸”到微创手术也可赔;重疾险等待期条款,从“出现症状就不赔”,到“确诊才不赔”。
当冷冰冰的条款一步步贴近现实,重疾险也能真正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依托和温暖。
虽然近几年,大家对重疾险的关注度下降,因为价格贵、百万医疗险火爆等冲击,买重疾险的人越来越少。
但随着医保DRG的实行,进口药消失、医疗险报销受限于DRG,重疾险的价值又重新被看见:赔付的保险金能够自由支配,不受DRG的限制。
一场重病带来的冲击,不只是治疗费,还有背后隐性的花费:
在院外购药,钱从哪来?收入中断,家里房贷车贷怎么还?生病要请护工,护工费、康复费怎么办?等等
覆盖这些费用,正是重疾险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疾险解决的不只是救命钱,更是挽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要是觉得不错,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bob体育半岛入口 1对1保险规划服务,定制专属家庭保障方案。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开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