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保险农村却无闲田

4月28日,久雨终晴。南昌县塔城乡芳湖村种粮大户陈云华走在芳溪湖边,观察田里新栽水稻的长势。芳溪湖边的水田地势低洼,每年都会因水灾减产甚至绝收。然而近5年来,陈云华在湖边承包的水田面积却不减反增,从最初的30亩、5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43亩。别人都说我战天斗地,陈云华说,其实我靠的是农业保险壮胆撑腰。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传统的重体力种田方式已经变得轻省了许多,但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却日益频繁。由于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差,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缓慢的问题一直存在。用种粮大户的话说,近几年国家支农政策好,种田效益不错,可是抗灾能力弱,多年致富、一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需要在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两方面下工夫。2007年,南昌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城市,在全国首批启动了农业保险工作。据悉,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参保积极性,农业险保费由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给予补贴,农民只需承担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就水稻保险而言,每季每亩水稻的保费为12元,其中三级财政承担8.4元,农户只需承担3.6元。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市部分县区给予了参保农民更大力度的补贴支持。2013年,南昌县农民参保水稻险,每季每亩只需支付保费1.5元,而青山湖区、高新区、红谷滩新区的农民则一分钱不用出,应由个人支付的保费也全由财政支付。这意味着,我市农民只需少量投入甚至不花分文,就能在水稻出现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绝收情况后,获得保险公司最高每亩200元的赔偿。这些赔偿既是为了减轻农民的因灾损失,更是为了便于他们尽快恢复生产,从而起到稳定农业生产的作用。据悉,去年我市水稻承保面积38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73%。2007年政策性水稻保险刚推出时,陈云华就给自己3亩旱涝保收的责任田买了保险。2011年开始养鸭后,他动起了多种田的心思。可此时,村里的好田或是村民不愿流转,或是已经被其他大户承包,自己能拿到的就剩下芳溪湖边低洼易涝的差田了。陈云华说,目前塔城乡土地流转的价格在每亩每年300元以上,可他承包的143亩田中,价格最高的才150元,50元的田占了40%,大部分是70元80元的田,可见田亩收成之差到了什么地步。但由于对农业保险足够了解,陈云华还是将这些差田全部拿下。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