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建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消城乡差别

从2010年1月1日起,东莞市符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条件的农保参保人,以村为单位并入职保,合并农保基金和职保基金,建立起“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的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意味着东莞市将实施社会养老保险新政,取消城乡养老保险差别,实现城乡养老一体化。11月18日,在全市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强调了这次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国辉、副市长李小梅、市政协副主席林明枢参加了会议。 改革背景 有利于社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2000年11月,东莞市在广东全省率先建立了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没有参加职保的户籍农居民,全部纳入参保范围。由于这项制度对缴费率设定较低,对缴费年限没有严格规定,农保基金每年的收支缺口不断拉大。 2006年6月起,东莞市深化农保制度改革,调整了缴费基数,提高了缴费费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金运行压力,但情况仍然不乐观。到今年6月,全市农保基金累计收入47.16亿元,累计支付43.12亿元,统筹基金出现赤字,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出现空涨运行。若按现行模式运作,预计到2012年底,农保基金将出现赤字,随后逐年增大,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加上农保制度本身的缺陷,参保人员逐年减少,农保制度的保障功能正在消退。 当前,农职保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国统筹已经提上日程,如果东莞市仍按照现行的制度框架运行,农保将游离于全省养老保险统一制度之外,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完善。
因此,东莞市从实际出发,整合农保和职保两项制度,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既有利于社保基金的安全高效运行,也将给城乡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受惠人群 71万名农居民养老无后顾之忧 这次改革,东莞市有71.01万名农居民受惠。这71.01万名农居民,是属于原农保制度范围内的对象。 刘志庚在会上算了一笔账:这次改革,一是提高了农保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农保退休人员转入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待遇水平将在原来人月均231元的基础上,增加到331元。制度实施5年后,新增退休人员将享受职保基金养老保险金保护线430元/人月;二是形成了稳定的待遇增长机制,原农保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改变以往多年不调整的状况,执行原职保年度调整政策。 刘志庚说,在东莞市,户籍农业人口占了户籍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功在眼前、利在长远的重大改革,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财政投入 市镇财政、各村负担逾40亿元 据介绍,这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资金投入。据估算,全市共需投入资金48.1亿元,包括养老金16.22亿元、补缺资金21.71亿元,补缴资金10.17亿元。除个人负担的4.75亿元外,其余资金均由市镇财政和各村共同负担。 刘志庚说:“资金投入压力不少,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确保资金投入。市里已综合考虑了不同镇村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分摊比例,对资金周转困难的镇街,市财政要做好统筹,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到位,各镇街要提高认识,想方设法,确保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帮助有困难、负担重的村委会解决好资金问题。”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