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定利率2.5%的保险产品正在逐步停售,预计最快在2025年9月将面临新一轮下调。
停售背景
监管政策推动:
动态调整机制:金融监管总局已要求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指标,根据市场变化自动调整保险产品定价。
历史调整记录: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已从3.0%降至2.5%;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降至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从2.0%降至1.5%。
市场利率下行压力:
存款利率走低:银行存款利率已跌至1%时代(5年期定存仅1.5%),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6%,投资端收益承压倒逼保险产品利率下调。
利差损风险防范:过去高利率保单(如3.5%)导致保险公司潜在亏损,动态调整机制可避免重蹈覆辙。
停售进程与影响
停售时间表:
二季度末窗口期:当前市场上最后一波2.5%复利产品将在2025年二季度末全面退市。
最快9月调整: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数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低于当前预定利率37个基点。若7月研究值仍低于2.25%,最快9月2.5%预定利率产品将面临下调。
消费者影响:
收益缩水:以增额终身寿为例,30岁男性投保100万,持有30年按2.5%利率与3.0%利率相比,收益将减少21.8万元;年存10万连续5年,20年后收益减少15.3万元。
保费上涨:预定利率每降0.5%,重疾险保费可能上涨17%~25%。例如,0岁男童投保50万终身重疾险,年保费可能从2280元涨至3000元。
养老金领取减少:新生命周期表实施后,60岁起每年领取的养老年金可能减少20%。
应对策略
消费者行动建议:
抓住窗口期:若需配置理财型保险,应尽快在二季度末前完成投保,以锁定当前2.5%的预定利率。
优化资产配置:在利率下行趋势下,家庭资产应短中长期同步规划,组合配置攻守兼备。例如,配置部分增额终身寿险或年金险以锁定长期收益,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产。
行业发展趋势:
产品转型加速:保险公司正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如分红险、万能险)布局,以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损风险。
服务升级:在保障功能基础上,保险公司将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健康管理、养老社区对接等,以增强产品吸引力。